|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精神,我校应急管理与艺术设计学院于7月21日至7月22日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深度探寻赣鄱大地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陶瓷文化的熏陶下,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党委书记、督导专员张友生亲临现场指导。 

御窑探秘:聆听千年瓷韵,感悟文明交融 踏入御窑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讲解员从宋真宗赐名“景德镇”开启御窑辉煌,到元代浮梁磁局推动文化交融孕育元青花,再到明清御窑工艺登峰造极,娓娓道来。当介绍全球仅存3件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时,讲解员难掩激动,称其钴料发色幽蓝如墨、笔触豪放似写意水墨画,是文化大融合的结晶。在展柜柔和的灯光下,师生们屏息凝视,仿佛看见当年工匠技艺与多元文化碰撞的火花,更深刻体会到景德镇瓷器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非凡历程。 
书记讲思政:以瓷为媒,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参观途中,校党委书记、督导专员张友生就地开讲“行走的思政课”。他站在精美的瓷器前,以陶瓷为切入点,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张友生指出,陶瓷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鲜活载体;坚定“四个自信”,归根结底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由器物及文化,由文化及道路,他的讲授层层递进,如灯炬照亮认知,激发了同学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徐家窑溯源:重走总书记之路,悟传承担当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师生来到徐家窑。窑内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无不诉说着千年窑火的故事。同学们边走边记、边思边悟,深刻感受到“接续传承”四字沉甸甸的分量。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古老的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大师授艺:指尖传匠心,细节见精神 在手工陶瓷体验区,师生见到景德镇手工非遗传承人何师傅,他做的缸破了吉尼斯记录。初见何师傅,其朴实外表透着沉稳专注。他现场展示陶瓷拉胚技艺,双手握泥坯,手法娴熟,泥坯成型规整优美,动作精准、细节处理得当,令师生惊叹。何师傅边操作边讲解拉胚技巧要点,他说做陶瓷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不能急于求成,要用心感受泥土、用手塑造形态,作品是心血结晶,容不得马虎。短短数语,道出了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快节奏的今天,这份“慢功夫”尤显珍贵,让在场师生肃然起敬。 
沉浸体验:泥土塑初心,实践悟传承 到了手工陶瓷体验环节,师生们挽起袖子,尝试拉胚。起初,泥土不听使唤,大家不断调整力度和手法。经过多次尝试,泥坯渐渐有了形状。当看到自己手中的作品初现雏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次体验让大家深刻感受到陶瓷制作的艰辛与乐趣,也增添了对陶瓷文化的敬畏之心,明白传承这一文化的不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陶瓷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沉浸式研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思政课等创新形式,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师生们既在御窑遗址触摸到千年瓷都的历史脉动,又在非遗工坊体悟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化了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将赣鄱大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以青春之我书写“强国有我”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