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有效实施,夯实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践行“非遗+现代”融合发展理念,助力新余木雕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我校应急管理与艺术设计学院“艺心筑梦”志愿服务队于6月13日开展“三下乡”非遗木雕文化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匠心精神,在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助力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万师傅的“时光课堂”:木雕里的历史密码 “一块木头,能刻出千年故事。”在新余木雕基地内,非遗传承人万师傅手持刻刀,为同学们揭开新余木雕的千年脉络,引领我们执起刻刀亲身体验。他手握古木,细数百年沉浮;转身指导,示范运刀精髓。同学们凑近细看,仿佛听见匠人指尖的千年心跳。历史在讲述中复活,技艺在指尖传递。这一刻,古老的非遗不再遥远,沉甸甸的刻刀,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信物。 

刀尖轻触木纹:学生指尖初启非遗之门 接过万师傅递来的刻刀,在木块上开启一场与千年技艺的短暂对话。刀刃轻触木纹,木屑如细雪簌簌飘落,指尖随“平推、浅刻”两式缓缓游移——短短时间,木片上便留下几道粗粝却鲜活的刻痕,似梅枝初探、月影半藏。同学们停手凝视,刀痕虽浅,却已隐约触到木纹中流淌的千年余温,仿佛与匠人指尖的匠心隔空相接,让新余木雕技艺,在掌心有了真实的温度与触感。 
刻刀承祥意:一木一纹里的非遗魂魄 在学生初尝刀锋余温后,万金生师傅将大家引至他的作品前。指尖轻抚过“喜上眉梢”的灵动雀羽,流连于“祥龙戏珠”的遒劲鳞爪,刀痕深处流淌着吉祥寓意与精湛技艺。这些静默的杰作,无声诉说着他对新余木雕非遗文化的守望。每一道纹路,都是对抗时光的宣言;每一件作品,皆为火种延续的见证。在木香萦绕的工坊里,万师傅以刀为笔,刻下的不仅是传统图样,更是非遗生生不息的信念——这份沉甸甸的匠心,正等待新一代的双手去承接、去激活。 
作品集: 
图| 木雕作品: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图| 木雕作品:《山青水秀、世外桃园、老子出关》工艺品 执刀守艺,盼青年续写木雕新章 采访中,非遗传承人万金生师傅强调,新余木雕的生命力在于深植本土,唯有传承和弘扬新余木雕非遗文化,让古老的木雕技艺与现代生活、乡土情感紧密相连,这门手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持久魅力,真正实现活态传承。那份沉甸甸的期许,仿佛融入了满室的木纹肌理之中。 
此次“三下乡”非遗木雕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浅尝,更是一场文化根脉的寻访。学子们在木香与刀痕中,触摸到新余木雕承载的千年智慧与地方精魂。未来,学院将持续搭建桥梁,让非遗走进课堂——通过设立木雕工坊体验课、邀请传承人驻校授艺、开发本土文化主题创作课程等方式,使地方非遗成为校园美育的鲜活教材。让青年在持续浸润中,从文化感知者成长为自觉的传播者,使新余木雕的艺术基因,在年轻一代的接力中永葆生机。 新余木雕传承人万师傅寄语“艺心筑梦”志愿服务队队员: “希望你们年轻一代把新余木雕非遗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