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戏曲文化、客家文化,信息技术学院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7月21日至23日,信息技术学院师生赴赣州市宁都县、赣县等地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访、现场教学、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宁都采茶戏”历史底蕴和“客家文化”非遗脉络,并探索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

在宁都县卫东文宣队,师生们深入探寻“宁都采茶戏”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故事。现场欣赏了《八嫂劝夫》等宁都采茶戏经典剧目,聆听乐师演奏《茅棚记》《罗帕宝》《青龙山》等传统曲牌,并现场学习乐器伴奏和唱法,细腻的唱腔里藏着赣南乡土的烟火气,灵动的身段彰显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传统曲牌的婉转旋律中,师生们仿佛看到了老一辈艺人在田间地头传唱的身影,感受到了宁都采茶戏从民间小调走向舞台艺术的艰辛与坚守。乐师们手中的二胡、唢呐与锣鼓相互交织,奏出独特韵味,让师生们深切体会到每一段唱腔、每一个曲牌都是历史的注脚,承载着客家人的情感记忆与文化基因,也让青年学子直观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在宁都县文化馆,师生们身着戏服,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宁都采茶戏”的表演技巧。老师们现场表演讲解“宁都采茶戏”的基本唱法,从气息把控到语调转折,耐心传授如何用唱腔传递角色的喜怒哀乐。通过现场教学,采茶戏的特色动作被逐一拆解:沉稳的“矮桩步”、灵动的“水袖”、诙谐的“矮子步”。师生们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中,不仅掌握了戏曲表演的基础技艺,更在互动中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守,真切感受到传统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文化馆负责人袁俊美以“宁都采茶戏”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为生动教材,为师生讲授思政课。她深入阐释宁都采茶戏不仅是镌刻着地域风情的艺术瑰宝,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文化纽带。从过去反映田间劳作、民间百态的生活叙事,到如今融入红色故事、乡村振兴实践的创作创新,采茶戏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着主流价值。她强调,这些蕴含在唱词、身段里的文化密码,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鲜活素材,希望青年学子能从戏曲艺术中汲取精神力量,既懂其“技”、更悟其“魂”,让传统戏曲在青春力量的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的担当与作为。
活动期间校地双方就推动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实践育人共同平台等内容,进行座谈交流。
在赣县白鹭古村,师生们探秘千年古村的文明风采,参观考察赣南客家“耕读仕商文化”的典范遗存。
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余铭以“客家文化”在赣鄱大地历史溯源以及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为题材,为师生们开展现场教学。他呼吁广大青年学子要深入挖掘客家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成为客家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同时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结合,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赣鄱大地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学院始终将“行走的思政课”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持续探索“文化+思政”育人新模式,通过搭建校地协同实践平台,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脉络、感受非遗魅力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强化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文化单位的合作,将赣鄱大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引导广大师生在传承中华文脉、服务地方发展中,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思政教育真正扎根大地、浸润人心。 (供稿:信息技术学院 余铭)
|